
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指出,領導干部要把深入改進作風與加強黨性修養結合起來,自覺講誠信、懂規矩、守紀律,襟懷坦白、言行一致,心存敬畏,對黨忠誠,對群眾忠誠,做到臺上臺下表現一致,任何時候、任何情況下都不越界、越軌。
如果說敬畏是內心的道德約束,戒尺則是黨紀國法和各種規范的尺度,是法紀遵從。心中的敬畏、手中的戒尺,說到底就是做人為官的德行、規矩和準繩。領導干部能否能夠常懷敬畏和戒懼之心,關乎做人行事的操守和品行,更關乎黨的執政之基。當前正在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,要求堅決掃除“四風”。“四風”之弊,積于忽微,正是一些領導干部心無敬畏、手無戒尺,越界越軌日積月累而成。因此,要從行為上杜絕“四風”,必須在思想上有敬畏、知戒懼。
中外先賢古圣無不強調自我反省、遵從約束。德國哲學家康德敬畏“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定律”,中國古人則篤信“頭頂三尺有神明,不畏人知畏己知”。對今天的中國共產黨人來說,敬畏,就是要敬畏人民、敬畏權力的神圣性、敬畏法紀。
要敬畏人民。習總書記指出,我們黨來自人民、植根人民、服務人民,黨的根基在人民、血脈在人民、力量在人民。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,黨的事業就無從談起。我們黨的宗旨和性質決定了黨和人民的關系只能是魚水關系、血肉關系。這就要求領導干部牢固樹立群眾觀點,始終站穩群眾立場,對人民常懷敬畏之心、常懷感恩之情。敬畏人民,才能保持本色,做到廉潔清正;敬畏人民,才能放下身子,了解下情、民情、社情,工作決策時不是“目中無人”而是“心中有民”。
要敬畏權力的神圣性。領導干部是掌握權力的“特殊群體”。權力是神圣的,權力也是一把雙刃劍,一旦“劍走偏鋒”,不講誠信、不懂規矩、不守紀律,缺乏敬畏、目無戒尺,必然使權力滑入偏軌,造成禍害。經驗教訓反復證明,腐敗總是發生在掌權者失去敬畏之心的地方。沒有敬畏,權力就不受約束;視戒尺為無物,就會出現濫權、專權、弄權,就會導致膽大妄為、無法無天。敬畏權力的神圣性,掌權用權才能如臨深淵、如履薄冰,權力才不會用偏,領導崗位也就不會“高危”。只有心存敬畏、手握戒尺,才能更好地行使權力,確保權力更好地服務于人民,無愧于黨和人民的重托。
強化領導干部對權力神圣性的敬畏,就要按照習總書記所要求的,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。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,必須加強對制度執行的監督檢查,有權必有責、違法違紀必追究,切實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,確保各項制度規定成為必須遵守的剛性約束。
要敬畏法紀。黨紀國法是我們每個黨員、干部的戒尺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踏石留印、抓鐵有痕的勁頭狠抓反腐倡廉,堅持“老虎”“蒼蠅”一起打,制度反腐開啟了新的一頁,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充滿信心。“手莫伸,伸手必被捉。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,制度面前沒有特權,這是我們黨鐵的紀律。領導干部心存敬畏、手握戒尺,就必須帶頭遵紀守法,從程序和制度上規范權力、約束權力,在任何情況下堅持做到不越界、越軌,“拒腐蝕,永不沾”。
心存敬畏、手握戒尺,難的是言行一致、臺上臺下一個樣。敬畏法紀,自警自勵,才能抵御包括名利財色在內的各種誘惑,心不動、手不伸,清清白白為官,堂堂正正做人。對黨紀國法心懷敬畏,就能時時處處知道什么是高壓線,就能時時處處有原則、有底線,穩得住心神、管得住行為、守得住清白,面對誘惑不動心,面對利益不貪心。
敬畏之心不可無,戒尺之威不可褻。“有所畏”,最終要落腳到“有所為”。當代共產黨人肩負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,艱巨而神圣。心存敬畏、手握戒尺,才能始終保持一股艱苦奮斗的勁頭和銳意進取的激情,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創業上,在難題面前敢于開拓,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,在風險面前敢擔責任,不斷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,努力創造出無愧于黨、無愧于國家、無愧于人民的業績。